稠环噻吩与经典的并五苯类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由于其良好的空气稳定性和独特的分子间硫-硫相互作用,已成为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中,非对称有机半导体具有溶解性好、分子间相互作用丰富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光电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它们的合成通常更繁琐,更具挑战性。最近,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李保林副教授、王洋副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董焕丽研究员团队,发展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无金属催化剂的串联噻吩环化方案,构筑高性能非对称噻吩半导体材料。该工作近期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Angew. Chem. Int. Ed. 2024, 63, e2024008)。
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做溶剂,在硫单质和K2CO3的存在下产生三硫自由基阴离子(S3•⁻),将易得的1-卤-2-乙炔基苯衍生物加入到反应体系中加热,得到相应的不对称二苯并[d,d']噻吩[2,3-b;4,5-b']二噻吩(DBTDTs),收率高达61%。此反应的特点是没有金属催化剂的参与,在一锅法反应中形成6个C-S键和1个C-C键。通过控制实验、中间体俘获和动力学等实验,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噻吩环化反应机理。
单晶衍射分析显示,DBTDT呈现鱼骨状堆积,堆积距离为3.373Å;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沿p-p堆积方向,转移积分高达88.6 meV,有利于电荷传输。值得注意的是,DFT计算表明,非对称DBTDT比相应的对称DBTDT的偶极矩要小一些(0.6287 D Vs 0.8536 D)。
采用物理气相输运法(PVT)制备了高质量的DBTDT单晶。如图a,单晶呈规则的一维形状,单晶的选择区域电子衍射(SAED)图像证明了其优良的质量(图b),单晶沿着优势的π-π方向生长(图c),有利于电荷传输。为了研究DBTDT单晶的电荷传输特性,制作了如图d所示的底栅顶接触单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SC-OFET),转移和输出曲线如图e和f所示。结果发现,15个有效器件的平均迁移率为1.13 cm2V-1s-1,最大迁移率为1.52 cm2V-1s-1;Ion/Ioff大于105并且阈值电压低至约-7 V。值得注意的是,在非对称稠环的母体化合物中,DBTDT表现出最高的迁移率。
总之,在该工作中,李保林副教授、王洋副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董焕丽研究员团队报道了一个S3•⁻引发的串联噻吩环化策略,构筑了高性能非对称噻吩半导体材料,载流子迁移率高达1.52 cm2V-1s-1。这种高效的串联合成方法的发展将对促进高性能并噻吩材料的高效、低成本合成及相关应用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