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源于坚持—记化学与化工学院举办“化学学科前沿系列讲座”

  • 日期:2014-12-08
  • 3808

2014年12月2日和3日下午,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苏志国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万立骏院士应“化学学科前沿系列讲座”邀请,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二4分别做了题为《如何让细胞做本不可能的事--活细胞合成半导体荧光量子点》、《蛋白质药物的研究开发》和《能源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的精彩报告。

庞代文教授从艾滋病、埃博拉疫情等时事热点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半导体荧光量子点的概念及其应用。面对目前半导体荧光量子点应用中存在机理不清、性质较差、可控性较弱等瓶颈问题,庞教授的课题组对此展开了 13 年的不懈研究。目前庞教授的团队通过假设合成策略(非基因工程)成功合成出了目标产物,该产物可直接应用,建立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型合成路径。庞教授的团队随后将原理进一步扩展,提炼出普适性的策略和方法,成功实现了结构-性能的控制。庞教授最后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多年的理念,科研工作者不仅需要有原创精神,更需要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你我生活。

苏志国老师以捐血到血液用途、血液的紧缺问题为切入点,进而引入血液分离的概念。随后从早期血液分离延伸到蛋白质分离,介绍了蛋白质分离从沉淀分离到层析分离再到聚乙二醇化的发展历程,逐步解决了分离、机体排异性等实际问题。纵观发展历史,同学们对于乙醇低温分离、凝胶过滤层析、琼脂糖过滤层析、PEG修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对Cohn、Porath、Hjerten、Davin四个科学家的介绍,同学们看到了科学的发展,得到启迪。
万立骏院士主要从电极材料的性能调整和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组织两方面为我们介绍了纳米能源材料结构和性能的研究。万院士首先以制备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高表面合金催化剂这一问题为例,阐述了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随后,又以表面包覆制备的锡碳复合材料为例,介绍了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让同学们了解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极性能,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法设计合成大表面积、可控、结构稳定的电极材料以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此外,电池性能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作用,对于界面组织的研究主要依靠扫描隧道显微镜,界面组织的研究也将为电极材料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提供帮助。
“化学学科前沿系列讲座”之后精彩继续,欢迎广大同学参加学习。请大家关注公共微信号“国科大化学院讯息平台”获取更多信息,也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阅报告日程及化学院的各项精彩活动。
点击查看原图
三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引领同学在知识的海洋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