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JACS创新峰会·雁栖分子科学论坛”在雁栖湖校区举办

  • 文/化学科学学院 图/杨天鹏、三峰
  • 日期:2021-07-23
  • 6858

       2021年7月19日-2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化学所)联合主办;美国化学会出版部、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同协办的JACS创新峰会·雁栖分子科学论坛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直播平台3700余人次、B站6000余人次同时在线观看。

       论坛开幕式由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以下简称JACS)副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游书力研究员主持。首先,JACS主编Erick M. Carreira教授向各位专家及参会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本次创新峰会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杨学明院士随后对基金委化学学部相关情况及中国化学学科的部分代表性创新成果进行介绍,并就本次会议寄予良好愿景。国科大副校长杨国强研究员介绍了国科大的发展历程,以及雁栖分子科学论坛设立的目的及背景。本次论坛共安排了14场学术报告,涉及分子合成、化学生物学、能源化学、催化化学、绿色化学、智能化工材料交叉等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专家们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

杨学明院士(左)及Erick M. Carreira教授(右)进行线上致辞

游书力研究员(左)、杨国强研究员(中)、范青华研究员(右)进行致辞

张德清研究员(左)、李永舫院士(中)、韩布兴院士(右)出席论坛

       香港大学任咏华院士带来了从简单金属-配体发色团至多层次超分子组装、纳米结构及功能材料的精彩报告,介绍了新的变色和发光金属配合物的各种设计策略和合成方法、应用和功能探索,任院士提到简单的离散金属配合物超分子组装,得到具有不同颜色和发射性能的纳米结构和形貌,同时也对控制其结构的潜在因素进行了探索,对含金属软材料和杂化材料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任咏华院士作报告

           清华大学李艳梅教授作了名为糖肽的合成及其免疫学性质研究的主题报告,癌症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不同于免疫检查点阻断和过继T细胞转移治疗等其它免疫疗法,癌症疫苗旨在安全有效并充分地激活人体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李教授介绍了双组分糖肽疫苗的首次构建,以及其在三组分糖肽疫苗、多价表位糖肽疫苗、自组装表位糖肽疫苗、纳米疫苗和水凝胶疫苗等方面的成果,并为糖肽疫苗的发展指明方向。

李艳梅教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讲授了绿色氢能和液态阳光领域的前沿报告,人类过度使用化石能源等活动,造成了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影响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绿色氢能和液态阳光材料是保护人类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李老师介绍了这一领域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材料制备的技术途径和科学问题,并重点探讨了规模化生产液体太阳能材料的可行性,以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路径。

李灿院士作报告

       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进行了单原子催化的机遇与挑战”的精彩报告,以“化学改变世界”引出化学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催化领域发展历程的总结,强调合成对于化学发展的重要性。李院士讲述了催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进展,包括纳米金催化、多孔催化材料、结构敏感-晶面催化等方向;着重阐述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发展历程,明确指出了原子级可控分散技术的突破对于单原子催化剂合成的重要性。对单原子催化剂工业化如何开展提供了重要见解。李院士指出烷烃脱氢、汽车尾气净化、加氢异构-精制、氢燃料、电解制氢等方面将是今后单原子催化剂发展工业化的重要方向。

李亚栋院士作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院士为大家带来了智能分子工程领域的前沿成果以及化学工业及新兴产业的现况,指出功能分子将走向“智能化”。以智能染料分子为例,详细讲解了耐候性信息打印染料、肿瘤靶向的荧光成像染料、癌症光/声动治疗料等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血液细胞荧光分析系统等方向的产业化应用蓝图。

彭孝军院士作报告

       北京大学陈兴教授做了“糖密码”的化学解析精彩报告。聚糖链功能解析是后基因时代的重大科学挑战之一,他讲述了糖基化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介绍了其在活体细胞和活体水平进行聚糖化学标记、成像以及化学组分分析等领域的工作,并着重分享了在脑部糖基活体标记和成像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发出脂质体辅助的糖代谢标记技术,实现了大脑唾液酸化的活体标记与成像,为糖基化的研究以及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兴教授作报告

       南开大学庞代文教授讲授了名为量子点:从活细胞合成到单病毒示踪和背光显示的主题报告,庞教授首先介绍了量子点的独特性质,介绍了其在单病毒示踪领域的应用机理和研究现况,为揭示病毒入侵机制提供了方法与手段。他重点阐述了量子点在光电显示产业的应用、机会和拓展。

庞代文教授作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朱广山教授深度探讨了多孔芳香骨架(PAFs)的相关应用,首创了一类由纯有机成分构筑的多孔材料--多孔芳香骨架(PAFs)。在计算机模拟的帮助下,设计、合成了一系列PAFs材料。通过研究其拓扑学结构,筛选确定合适的结构基元和高效的聚合反应。充分利用芳基结构单元的可修饰性,引入活性官能团,进而得到骨架中包含金属裸露位点、阴离子中心、富电子炔键以及苯环等多种活性位点的PAFs材料。

朱广山教授作报告

      南开大学程鹏教授介绍了稀土功能配合物相关信息,主要介绍将镧系元素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以及在发光与磁性方面的应用。稀土离子作为节点和发光中心,配体作为桥基和天线,离子掺杂和多发光中心协同作用;可实现方便、实时、快速和可视化识别。他介绍了特定的自由基与非自由基配体、金属离子及溶剂可调控磁体性质,最后为如何实现磁电耦合这一该领域的重大难题提出思路。

程鹏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王剑波教授回顾展望了过渡金属催化的卡宾转移反应,金属卡宾具有非常丰富的反应性,可以实现多种高效的化学转化。经典的过渡金属催化的卡宾转移反应主要包括环丙烷化、C-H键插入、形成叶立德等。基于卡宾过程的交叉偶联则是在最近十余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类反应,它将交叉偶联和卡宾化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碳碳构建新方法,为传统的卡宾化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剑波教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建玲研究员进行了二氧化碳复杂体系性质及其应用研究的报告,二氧化碳其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她分享了二氧化碳作为超临界流体应用在化学反应、萃取分离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二氧化碳作为可再生的碳资源,应用于高附加值碳化学品的合成、转化方面的重要进展。

张建玲研究员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解孝林教授从全息技术概念出发,系统讲解了模压全息高分子材料、全息光聚合物材料、全息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进展。他以华中科技大学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例,鼓励青年科学家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相结合,并以“师生共同体”为主题分享了教书育人的经验。

解孝林教授作报告

      兰州大学唐瑜教授作了新型稀土配合物智能发光材料研究报告,讲述稀土金属的发展历史,发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和动态调控配位键,在刺激响应型发光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配体的刺激性响应设计,实现了稀土多维光学编码材料和双光子智能诊疗探针构筑,为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唐瑜教授作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世勇教授深度探讨了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精准化与定制合成。定量或鉴别有机/聚合物纳米粒子在活体内的生物分布对于纳米药物输送的评估和治疗/诊断功能的优化至关重要,他的团队通过模块化合成得到一类具有单一分子量且序列可控的两亲性聚合物结构,该聚合物可自组装成不同大小球状胶束或者不同长度的棒状胶束,且其形貌由N-芳基氨基甲酸酯重复单元的数目或嵌段的序列精确调控。

刘世勇教授作报告

      最后,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化学所党委书记范青华研究员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对即将回到各研究所的同学送出寄语,并祝贺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院长、化学所所长张德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研究员等学院领导和老师,以及美国化学会出版部高级战略规划总监林爱薇博士,战略合作高级副出版人汤倩珺女士,期刊内容策划高级副出版人韩美娇博士出席了本次论坛。

      “雁栖分子科学论坛”是由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及化学所基于国科大夏季学期及暑期学校,共同发起与主办的国际学术论坛,自2018年起,每年暑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论坛旨在促进科教融合,并加强与国内外分子科学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也旨在培育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国际视野,培养化学领域一流研究人才。

论坛现场

部分参会人员合照